1848 年 2 月,马克思主义问世之后,对马克思主义发起挑战的不乏其人。尤其是在马克思、恩格斯两位伟人逝世后,马克思主义者们大多忙于收集整理二人的手稿并将其编纂成册,而伯恩施坦却用修正主义的矛头直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作为一个曾经的马克思主义者站在了反马克思主义的阵营中,在理论界激起了一场不小的争论,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背叛。
一、集“极端性”和“折衷性”于一身的修正主义
1.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极端性”:为了批判而批判
应当看到,“只有在修正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才是修正主义。伯恩施坦正是第一批这样的修正主义者中间的一个”。伯恩施坦的“修正”其实是一种极端的篡改和消灭,它的滥用使所有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合法或者不合法批判的人都采用“我们是修正主义者”的幌子当借口,这就将马克思主义陷入到了任人指责的危险境地。当然了,我们从来不反对批判的声音,因为:“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主张改变的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具有科学要求的理论(‘科学的社会主义’),它预言未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因此不可避免的是,它的预见终于要经受实际事态发展的考验,而事态的发展是不同于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论上普遍抱有的期待的。”
但就算与预言不符,理论与现实的落差对马克思主义构成的有限的损害也不足以使修改的行为无限放大,因为“修正”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而“修正”本身也有面对“修正”的处境。而且我们知道,所有理论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一味的背离和否定就会使“修正”越过了界限,有了为批判而批判的动机,并且呈现出极端修正主义的端倪,而这恰恰是伯恩施坦的做法。
2.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折衷性”:竭力鼓吹折衷主义
到了具体理论原则上,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将自身又从极端性拉回到了折衷主义,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他论证原则的“伸缩自如”。在伯恩施坦看来,马克思主义学说与资产阶级学说并非对立排斥关系,而是相容补充的。这种跟马克思主义理论背道而驰的观点就完全超出了“修改”的范围。我们知道,伯恩施坦试图用折衷主义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事实上这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趋向。正如列宁在论述哲学的党性原则时,提出哲学上的派别斗争归根结底表现着现代社会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意识一样。伯恩施坦缓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资产阶级理论二者矛盾的主要目的正是为了资产阶级的长久性发展。他肯定拉萨尔的人民国家主张,推崇资产阶级所谓的“纯粹民主”,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主张用改良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进而继续坚持资本主义存在的做法,使其为资产阶级辩护的立场暴露无遗。进一步来说,伯恩施坦大方地承认资产阶级存在的诸多矛盾,但却坚决不消灭它,只是采取温和的改良来缓解矛盾。然而,所谓的平息矛盾的方法却是可笑的,他主张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发展遇到阻滞为前提,也就是说,让资本主义停顿下来,缓解目前危机的局面。但与此同时,他极力维护的资本主义社会却用呈现出来的勃勃生机反过来给了他沉痛的一击,使他的学说遭遇了难以为继的瓶颈,这种荒唐的情况的确并不多见。总的来说,社会的具体生产是一种物质实践,并不是靠主观操控就能够实现的,正如卢森堡所说的:“伯恩施坦的理论,是要把社会主义纲领从物质基础上举起来,错误地放到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去。”
二、两种代替:为资产阶级公开地辩护
1. 伯恩施坦用唯心主义代替唯物主义,竭力掩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在伯恩施坦看来,马克思坚持的唯物主义就是盲目的物质崇拜,并且自以为是地批判马克思过分重视科技和经济在历史上的决定性作用,因而忽视了思想和道德因素。众所周知,恩格斯在解释哲学上的唯物主义时,并没有在肯定物质第一性的同时否认意识第二性的作用,甚至他还承认了意识的能动性,这样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如何让伯恩施坦领略到了意识被忽视的感受呢?伯恩施坦试图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根基,也是他为资产阶级赢得上升空间的一种尝试,但他的辩护并不高明,正如普列汉诺夫就曾指出伯恩施坦是想用提高对意识重视的方法来达到维护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利益之一的宗教。但问题是,资产阶级所具备的实力也是靠物质资料和大机器堆积起来的,这难道不是伯恩施坦所谓的物质崇拜吗?
2. 伯恩施坦用庸俗进化论代替革命辩证法,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学者斯宾塞的庸俗进化论给予了伯恩施坦哲学重要的启迪。在斯宾塞看来,“‘进化’是世界的普遍原则,它只有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差异,进化的原因是外部力量的作用”,因此社会进步都应采用点滴改良、不可察觉的方式来实现,而非暴力的改革。这种目的鲜明的理论毫不掩饰对资本主义现阶段进行了正面辩护,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革命对资产阶级的恐吓和威胁。伯恩施坦拒绝辩证过程自身所具有的合法性,拒绝将资本主义体系视为一个总体并对其进行辩证分析,拒绝这种分析与社会民主党的实践之间的关系,并且始终认为:革命既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值得向往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在伯恩施坦看来,为了维护资本主义长久前途,他反对一切“对立”、“飞跃”,主张“渐进性”、“合并一切”,但这难免有失偏颇。相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社会改良与社会改良主义严格区分开来,他们坚决反对彻底放弃革命暴力、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反对把社会改良当作唯一斗争手段的社会改良主义。
因为按照社会形态的变迁规律来说,资产阶级正是取代了之前的封建统治阶级才有了之后的大权在握。而近代欧洲此起彼伏的资产阶级革命已经证实,资产阶级从封建统治者手中夺取政权,取得最后胜利也经历了爆发式的飞跃———革命的手段。
三、开拓创新与机械重复的对比: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才是过时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以其独特性和开创性走入人们视野。它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对人们的内心的世界观、方法论给予指导和教育,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完善自身。它以终极目标为引导,时刻保持着自己的生机和战斗力。面对各种攻击和诘难,马克思主义都把它们看成是对自身的检验和提高,从而能够不断地开拓创新,因而能够成为社会主义的主流思想延续至今。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伐,它始终在实践中变化和发展,正如列宁所言,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
相比来讲,伯恩施坦有什么创造性的理论呢?
连他自己都承认他的言论其实总是在重复别人的话。而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理论来源,也无非是新康德主义、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和拉萨尔等人观点的汇总。除了将这些理论极端化并且用于批判马克思主义之外,伯恩施坦并没有他自己的独到的观点。因此,一方面,资本主义显现出来的假象蒙蔽了伯恩施坦的眼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他的重视。另一方面,深藏在伯恩施坦内心的顽固的修正主义思想让他胡乱地歪曲事实,盲目地寻找论据,企图证明自己的错误论断存在合法性,实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理论态度和理论信仰偏颇。
既然如此,机械重复他人言论的伯恩施坦实际上就是披着教条主义的外衣进行表演,他才是从一开始就已经脱离社会节奏,因此他的修正主义才是过时理论的机械再现。
参考文献:
[1] 马拥军,刘珍英. 从马克思主义的回归到共产主义的复兴[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2):5-10.
[2] [英]利·拉贝兹. 修正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史论丛[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4.
[3] [波兰]罗莎·卢森堡. 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27.
[4] 黄楠森.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7.
[5] [美]凯斯·E.福格森. 阶级意识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一个艰难的综合[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4):92-101.
[6] 张世鹏. 关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J].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0(3):3-29.
[7] 付明. 试析伯恩施坦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理论的“修正”[J]. 学术交流,2013(9):24-27.
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的主要社会思潮之一。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那样:晚清以来一百多年间,中国始终呈乱象,似乎没有什么思想观念可以一以贯之。各种思想呈现出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可谓名副其实的思潮:潮过即落。但若仔细剖析各类思潮,仍能看出...
摘要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家观念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领域。从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视角考察西方国家观念,并对其演进进行探究,对西方国家观念进行梳理,探寻出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原因,对于政治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运用文献研究法,在研究文献的基...
邓初民在研究政党问题时,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重要的阶级理论, 把阶级作为理论起点, 从政党的概念、产生、消亡出发, 揭示了政党的本质。邓初民的思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涤荡了当时混沌的民国政治学理论界, 同时也对中国的政党制度建设提供启示...
王夫之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哲学家、史学家和思想家,晚年因定居衡阳石船山,故被称之为“船山先生”。目前学术界对王夫之的哲学思想、礼学思想、史学思想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但对其民族关系思想却鲜有涉猎。...
一个被遗忘的历史人物:欧内斯特贝尔福特巴克斯欧内斯特贝尔福特巴克斯(ErnestBelfortBax,1854-1926)系英国社会主义记者和哲学家,1882年加入社会民主联盟,后脱离该组织并于1884年与爱琳娜、W.莫里斯等人共同创建了社会主义同盟,但由于对同盟中...
奥古斯特倍倍尔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主要领袖和创始人之一,是德国工人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着名的政治家和活动家。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倍倍尔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无产阶级革命立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德国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实践巧妙地结合起来,坚持...
20世纪上半叶,为了解答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大问题,和很多有志之士一样,李达把社会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积极介绍、传播、研究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深入的阐发。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术经历、...
第4章李东阳政治思想的特点4.1政治理想儒家化。李东阳具有很深的儒学底蕴,其政治理想也是儒家化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干。其主体是它的政治思想。诚如史家司马谈所言: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儒家的政治理想包括:推行王...
一、近代中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界定(一)近代中国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西方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社会传统的大同思想相互融合为近代中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
1.将微信二维码保存到相册
2.打开微信扫一扫从相册识别
1.点击下面按钮复制QQ号
3008635932
2.打开QQ→添加好友/群
粘贴QQ号,加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