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历史观的角度分析, “市民社会”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各个方面。对此,研究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不仅可以探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更能从中获取十分有意义的现实启示。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概述
从《哲学的贫困》开始,“市民社会”这一概念在马克思理论着作那里经历了使用频率降低到最终被搁置不用的历程,即马克思在真正意义上摆脱了黑格尔哲学束缚不再用“市民社会”概念来深入地“解释世界”,而代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概念来“解释世界”,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了“改造世界”的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诞生也在理论层面上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在此之后,马克思就逐渐使用“生产力”、“社会形态”等新型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来取代在其之前着作中语义含混、指代不明的“市民社会”概念。
在马克思随后的一系列相关着作中,“市民社会”虽然在一定程度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代名词,但马克思却在现实中很少使用它。
巴黎公社运动后,世界进入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将理论探索与现实政治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并根据欧洲社会背景与工人阶级斗争的形势撰写了一系列有理论价值的着作,如《共产党宣言》、《法兰西阶级斗争》等等。从这些着作中可知,马克思已经完全不再使用“市民社会”这一概念,而是运用完整而系统的唯物史观概念阐述国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二、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演变的现实启示
结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至今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启示。对此,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
(一)重视人为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马克思 “市民社会”理论价值来看,马克思把市民社会的人理解为具体体的、现实的人,进而充分肯定了“市民人”的能动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市民与市场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市民社会依赖于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市民社会的人为环境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也必须重视人为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深化改革开放事业。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处于政治斗争扩大化的社会阶段,在这一时期,国家政治渗透到社会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国家本位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也占有主导地位,而公民自身的发展诉求则受到很大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的失误。随着苏联的解体,20世纪共产主义运也转入低潮,我国的社会政治制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险些走向改旗易帜的邪路。对此,我们也开始反思社会主义探索的历程,重新思考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辩证关系,进而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性决策。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最大意义在于使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实现良性互动。
(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警惕“利己主义”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体来说,必须要在意识形态领域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思想指导地位,增强政治敏锐性,有效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和平演讲”战略。同时,要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在国家、社会与公民层面分别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提升社会精神风貌质量。最后,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尤其是要加强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切实可靠的接班人。
(四)培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建设参与意识。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在新的形势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从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可知,马克思一直把现实的“市民”视为“市民社会的主体”.从现实来看,这些“市民”在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形式各异的思想意识形态。在当今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化的社会意识形态提供给现代公民理性的思维意识。而这些思维意识这就在现实中孕育着我们去培养真正具有市民精神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即“市民化”的社会公民。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实践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理性精神就是培育社会主义公民参与意识。
结论:
结合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思想,我们可以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得到十分重要的现实启示:重视人为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化改革开放事业,培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建设参与意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我们也应当充分的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实践的发展,社会也会不断地产生新情况与新问题。对此,我们当前对马克思“市民概念”理论的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丰富与深化。
参考文献:
[1]杨巧蓉。 西方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探析[J]. 山东社会科学,2011,11:172-176.
[2]洪岩。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3]卢德友。 拉开历史舞台的帷幕[D].武汉大学,2012.
政治哲学观是指在政治哲学的领域内对政治与哲学的关系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柏拉图的政治哲学观以理念为出发点,试图通过教育来建设正义的城邦。而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观则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试图通过革命实现工人阶级的政治解放,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前者...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契约首先是一个法律术语,它意味着人们将承担义务和责任,并且是一个协议.契约在英文翻译中有:pacts(协定)、compacts(盟约)、contracts(契约).它是双向的一种权利与义务建立并履行,一个契约通常也会确立各方之间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
政治(politics)一词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城邦时代.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politics》)中首次使用政治一词.近现代以来,对政治概念及其研究范式的分类纷繁复杂.根据政治学的本体论,政治的概念可以分为物质主义的政治概念和观念主义的政治概念;根据政治学...
前言俗世化(secularization)即韦伯所谓的理性化②与除魅的过程,意指在科学理性的引导之下,人类逐渐消除宗教信仰以及与形上世界的关连,进入一个以理性主导的科学时代[1].此一变化是全球近代史中的核心议题,它所造成的对立与冲突,也是当今世界许多动乱...
毋庸置疑,国家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马克思最初正是从国家这一对象开始进入社会研究的。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马克思就构思一部以国家为独立研究对象的大部头着作,并于1846年草拟好了一份研究大纲。马克思对于现代国家...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1](P81)所谓社会思潮,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某一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在某一国家社会生活中广泛传播,对社会生活产生某种程度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
一、马克思的政治思想理论的核心内容(一)阶级划分的基础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但也与社会分工直接相关在阶级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都存在于特定的阶级中.不是统治阶级就是被统治阶级,并且在这两个阶级内部,通常会分为上、中、下等不同的层级.在马克思这...
恩格斯写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时代,正是欧洲中心论大行其道的时候,所以恩格斯只描述了希腊、罗马和德意志三个民族国家的起源问题。事实上,当古希腊、罗马接受西亚、北非文明的影响,从原始氏族社会进入阶级文明社会之前,国家就已经在埃及、...
学术研究中,经常要援引一些国外概念与理论.如何恰当而有效地使用这些概念和理论,需要我们审慎地做一些概念史的梳理.概念史的梳理意味着对概念进行历史与理论上的定位,历史性概念注意其历史性,区域性概念注意其区域性,进而确定其适用条件和使用边界.这意味着,...
翻检中西思想史可知,政治哲学几乎是人类自开始智识活动以来形成的最具有影响力和最为悠久的学术支脉之一,我们只要一提到那些彪炳千古的哲学大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洛克及黑格尔等,往往首先想到他们在政治哲学上的贡献以及各极其致的政治哲学观...
1.将微信二维码保存到相册
2.打开微信扫一扫从相册识别
1.点击下面按钮复制QQ号
3008635932
2.打开QQ→添加好友/群
粘贴QQ号,加我为好友